“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理論研討會在滬舉行
信息來源:上海市社科聯作者:
近日,為做好“第三屆長三角江南文化論壇”首批“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典型案例遴選和上海鄉村文化發展報告的編寫工作,市社聯聯合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等共同舉辦“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理論研討會。市社聯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出席會議并致辭。
任小文表示,在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長三角三省一市正努力共建江南文化研究學術共同體,凝聚力量,共促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本次合作研究主題“‘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經由長三角三省一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共同研討確定,從學術研究的角度切入,圍繞題目,三省一市各推選15個最具代表性的鄉村作為實踐發展案例,此次研討會希望各位專家、學者能夠給與相關研究建議。隨后,他對本次案例研究和發展報告提出三點建議:一是體現上海最江南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有別于三省的特色,體現上海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對于上海鄉村建設的影響;二是體現上海推動新時代鄉村發展的探索與實踐,體現上海新一輪發展對鄉村發展帶來的機遇和空間;三是從大文化的視角來考察上海鄉村的文化傳承與創新,從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緯度來反映上海鄉村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趨勢。
會上,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嬛首先從案例遴選過程、上海鄉村文化特色、傳承與創新經驗三部分內容介紹了“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研究的進展與目前取得的成果。在案例遴選過程中,在相關領導及部門支持下,研究團隊前往上海地方志辦公室、上海市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上海部分鄉村等進行調研,最終篩選出15個具有上海鄉村文化特色的重點推薦村,形成研究報告初稿。楊嬛認為,上海鄉村文化具有鮮明的江南文化特征,而“文化碼頭”形成多元化的地方文化,上海鄉村在文化傳承與創新上逐步形成“三個力量”的獨特經驗,即特色產業為上海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注入“價值力量”,企業成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中堅力量”,政府成為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保障力量”。
在研討環節,專家就“最江南”長三角鄉村文化傳承創新典型案例及長三角鄉村文化發展報告展開討論。
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原主任張廣生認為,鄉村振興是新時期“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文化傳承與創新是上海市鄉村振興路徑之一。他認為,相較于其他地方的鄉村,上海鄉村有四個特點:第一,上海鄉村融入城市體系的程度比較高,遠遠高于其他城市;第二,從產業發展看,上海郊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90%以上,郊區與城市的流通配送相互融合,99%的鄉鎮具備商業交易市場;從交通體系來講,上海鄉村的交通網絡密度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基本實現交通樞紐全覆蓋,與上海市區相融合;第三,上海村民主要經營非農產業,以工資性收入為主;第四,郊區農村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向城市社區管理體系靠攏??偟膩碚f,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上海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必須要走出具有上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上海市委原副秘書長、市委研究室原主任、上海社科院原院長張道根提出,第一,上海的鄉村文化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最江南”,上海的文化要突出上海開埠以來的特色,凸顯上海文化骨子里的現代文明、現代文化。第二,上海是都市型鄉村文化,在生產、交往、產業、交通都依托于上海大都市圈。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以前的鄉村文化已逐漸凋零,打造上海特色鄉村文化需要從鄉村建筑、鄉村生態、鄉村人民等層面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樣才能面向未來,深入創新,把握住上海鄉村文化精神的精髓。
上海市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原主任委員孫雷認為,上海鄉村的最大特點就是江南文化,現階段研究應重點突出上海城市與鄉村如何良性互動發展。他提出,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應始終堅持鄉村的文明建設,目前在上海的鄉村建設過程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生態宜居問題,如鄉村外在形象的改善。同時,孫雷提出,本次案例研究要能夠代表上海鄉村的創新和都市特點,能夠代表上海的鄉村未來文化發展,并針對案例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原校長、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孫海鳴從三個方面對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案例研究提出建議。第一,明確鄉村文化的內涵,梳理鄉村文化的理論邏輯。第二,根據上海鄉村的案例、上海鄉村文化形成的歷史和背景,概括上海鄉村文化的特點,比如與都市文化、外來文化相互滲透的特點等,體現上海鄉村文化在演進過程中的傳承和創新;第三,明確案例選擇的依據和原則,最好在報告中對案例材料進行概括和分類。
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朱金海指出,以前上海資源往往集中在市區、新城建設,從現實條件看,上海的鄉村建設還有很大提升的空間。如果能把上海鄉村文化樹立起來意義巨大。另外,一定要處理好保護傳承和建設的關系,其中,在保護好的前提下,如何建設是重心。以實地調研的鋼琴小鎮、西塘小鎮等案例為例,他指出鄉村要立足自身的特色,吸收外部資源,通過整治河道、培育植被、房屋翻造等舉措,實現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
上海市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杜小強表示要從不同的視角來看鄉村文化的建設,從市民視角,鄉村文化要突出可聽、可觸摸、可體驗、可品嘗的特點;從農民視角,鄉村文化建設是否能夠帶來經濟效應,否則將會被時代發展所遺忘;從政府視角,鄉村文化建設要更多強調鄉村振興過程中在鄉村文明、鄉村生態建設等。因此,鄉村文化建設不僅要挖掘其經濟價值,也要找準鄉村文化繼承人,結合當前鄉村振興國家戰略,推動鄉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